一大步,每厘清一个争议点,就在学术上填上了一个坑,立起一座碑。
而当后人再次走到这座碑前,就会看到碑下那个小小的名字。
将汉字韵母分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来理解,将古人的韵书重新看一遍,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在编制韵部的时候,进行过一些取舍,周至提出《平水韵》“上平四支”和其他曾经难以理解的分韵方式,其实是古人从实用原则出发,依韵尾特征进行了取舍,从而将韵部整列出来,就是提出了一个很有研究必要的方向。
这只是这次整理工作带来的新发现的一个小小例子,类似的例子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每一个都可以单开好几篇的论文出来。
这些论文周至不可能全部都做,所以只能开辟出一个学术研究小组出来,交给蜀大别的研究成员来执行。
最开心的是谁?当然是辜开来了,他也没想到,带一个周至的博士可以带出一个博士点来。
虽然声韵学冷门,但架不住信息工程学热门啊!这个博士点就是奔着培养文理复合型人才来的,复合型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管从文理哪头论,都属于新的研究方法,特别容易出成果的那种。
别说文科了,现在就是在计算机学院,一个精通数据库,高级语言编程的都可以称之为人才。
甚至一个懂得将需求书转化成技术方案书的系统设计人才,都是各方争抢的对象。
一时间蜀大中文系有点应接不暇之势,之前不得不把声韵学视为冷灶,不得不将自己学业往文字学,史学,古典文学上代课的学者们,突然发现,好像自己本门的冷灶上,突然冒出来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大窝头。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假期里本来应该是学校比较清闲的阶段,结果蜀大中文系却忙了个不可开交,主要就是进行各种课题的申报和审批工作。
一些课题甚至让周至都觉得啼笑皆非,在文科研究中引入现代信息科技作为工具本身是一件好事儿,但是什么课题都硬往这里边挤就有些无厘头了。
为了让老师哥做人,周至只好自己唱起了红脸儿,将送来的课题剔除掉了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那部分,剩下的将之纳入到中古声韵推拟这个项目里边来,定出了几个大课题:近代声韵学成果校勘;清代小学古籍校勘;宋辽金元明清官话正韵演化;第五次《集韵》疏证;唐宋中古音拟构。
其中《集韵》疏证是老师叔的项目,这个项目说起来实在是好玩,辜家人玩了几辈子了,结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式的成果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