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次,恩科还是湖广士子请愿求来,更是难得。
这要是错过了,起码都得再等三年。
而他们作为新复之地,被大汉拿下的时候,正好错过恩科时间。
按理说已经没有机会,只能去等三年以后的下一届科举。可汉王仁厚,居然给了他们额外恩典,为他们专门破例新开考棚,允许他们这些外省考生补考恩科。
反正程驷举听到这消息,骂还是痛骂汉贼可恨,但汉贼可恨与汉王仁厚有什么关系?汉王开国雄主之姿,只是与民政策上有些本末倒置,无伤大雅。只要他能一路高中,就能进入大汉朝堂,当面劝谏汉王善待士绅,与民休戚。
伪清乡试自己落榜了,那是伪清不识人才,而汉王仁厚,必是识得真人才的。
如此矛盾性格,在大汉并非个例,大汉现在治下的读书人,立场站位上基本可以分为三大派:
第一派彻底倒向汉王和大汉,认为汉王就是大汉的开国雄主。
所有政策都是雄主该有的姿态,反而稍微手软点都不算雄主,而他们跟随雄主打天下,将来也必定能够建功立业、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第二派略有不同,他们不信汉王分田是出于公心,但他们可以信,也可以下乡分田,爱民如子。
只要这些爱民政绩能让他们升官,那这些人都能变成体恤百姓的亲民好官。
第三派则是纯粹的矛盾集合体,他们痛恨汉王分他们的土地,不许他们蓄养奴婢,还强行拆分他们的宗族,不让他们以宗族血缘形式生大。
可另一方面,这些人痛恨汉王,恨不得汉王马上死了,但又怕汉王真的死了,没人接汉王的班。
汉王的儿子还太小了,而大汉的建立几乎全靠汉王个人的威望。
一旦汉王真的死了,不说大汉基业会不会立刻凋覆,就说那些地方上的农民公会,对地主士绅来说就是巨大的麻烦。
因为农民公会的成员全是农民,就连大汉地方乡镇体系的村长,也都是本村百姓选举担任。让外来人来当容易引起村民抵触不说,而且外来人也不懂各村情况,调节不好各村内部关系。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农民百姓虽然分到了土地,但他们对地主士绅的仇富不会减弱,反而会愈来愈强烈。
农民又靠着农民公会和村长,得到了部分基层权力,再加上地方村镇的民兵队,又属于军队系统的下属部分。
若汉王忽然驾崩,地方农民公会必定会对地主士绅有仇报仇,就连军队将领肯定也会趁机打着为汉王报仇的名义,对士绅地主们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