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都可以验证出它诞生出的那个时代,古人的声韵使用情况。
而这一套东西,又会用来与历朝历代韵学研究者的著作进行验证,将他们在前提条件不足情况下自己摸索出来的那些方法进行一一验证,对其中错误的那部分,予以纠偏和修正,最终得到一个在现有前提条件下的的,将历代中古声韵构拟规则进行重订以后,用目前最全面的声韵标本,与最科学的构拟方式,重新构拟出的中古声韵表,并且让其能够在计算机系统里重现出来,供全世界学者听取到真实声音的中古声韵表来。
这最后的一点也很重要,语音这个东西,靠口口相传都得出现谬误,比如全世界各地的英语,与英语正宗发源地英伦三岛的英语可谓大相径庭,甚至英伦三岛上,苏格兰口音和英格兰口音差别都很大,由此可以想见在真实声韵没有流传下来,仅靠书籍和现代语言,去准确构拟中古声韵的难度。
甚至就连构拟出来以后,让大家知道到底是怎么读的,只靠文字音标标注,都很难准确,可以说是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读法。
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这个年代学习声韵学的优势所在,这就解决了北方学者拿到一本粤语词典,看着上面的音标标注,同样读不出标准粤语的尴尬问题。
这些东西都是在建立方言语音标本库的时候,和辜老沟通交流的结果,除了传统研究方式以外,要解决汗牛充栋资料研究,检索,对比,让周至像老前辈那样一辈子浸泡在图书馆里硬怼资料,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这里边就还要涉及到许多工具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这一部分是辜老,老师叔,老师哥最感兴趣的部分,对于如何将文科的研究思路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体现并解决,在他们看来见识一件堪称“神迹”的事情。
要不是辜老年纪实在太大,也担心“学术作弊”的非议,他都想要接手这项目,和周至合作,一个负责信息技术部分,一个负责学术部分了。
这想法把周至吓得不轻,老爷子都快九十的人了,现在整理师祖祖的遗作作为消遣就可以了,这项目的工作量其实相当大的,把老爷子累着了那不是小事儿。
在电话里好一通劝说,才打消了老爷子这个念头,挂掉电话周至立刻启动了这个项目,可不敢等了。
刚好身边还有两个助手,黄瑞山和李一佳,这也是一个绝佳的锻炼机会,一个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足以让他们俩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视野拓展。
这也是周至在回来之前就已经想好了的“回报策略”,之前在提出谁